关注和思考后疫情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全球疫情阴霾仍然严重,参会嘉宾普遍表达对抗击疫情的关切以及对疫情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图:宫喜祥秘书长发表开幕致辞)
新华通讯社秘书长宫喜祥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虽然新冠疫情仍在反复,但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中各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寻求新动力,开拓新机遇的不懈努力,我们也听到全球加强团结合作的呼声愈发强烈。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传承丝绸之路精神,携手打造开放合作平台,为各国合作发展提供新动力。在逆境之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实现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对盘活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重要平台,彰显出巨大的动力与韧性。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信息社与国际展望联合会共同举办本届大会,就是希望大家在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期,共话合作机遇,实现共同发展。宫喜祥认为,本届大会以“促进全要素合作”为主题,正是基于疫情危机下对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思考及中新双方通过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希望汇集各方真知灼见,探索国际全要素合作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
(图:李钟杰(Lee Jong-Kul)会长发表主旨演讲)
韩国第16-20届国会议员、韩中文化协会会长李钟杰(Lee Jong-Kul)表示,新冠疫情威胁到全球人民的安全,威胁到每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威胁到各国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自2000年以来,贫富差距和经济不平等一直在加深。李钟杰认为,我们亲眼目睹世界受到了疫情影响,这种痛苦中最糟糕的莫过于诸如政治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回归、退出国际组织、以及种族和难民歧视,这些导致了世界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仇恨和歧视。
(图:俞在勋博士(Dr Yoo Jae-hoon)发表开幕致辞)
国际展望联合会副主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前行长助理兼会计审计局局长、韩国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俞在勋博士(Dr Yoo Jae-hoon)表示,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结束这场全球健康危机,现在是全球领导人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在大流行后更安全、更繁荣的新全球经济的时候了。俞在勋博士建议在未来工作中需要反思三个方面:一是预防未来的健康危机,二是遏制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三是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做好准备。
(图:梅地亚塔玛•苏瑞奥迪宁董事长(Meidyatama Suryodiningrat)作主旨演讲)
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编辑梅地亚塔玛•苏瑞奥迪宁(Meidyatama Suryodiningrat)认为,国际展望大会是推动后疫情秩序创新的一个积极举动。他认为,要实现突破,需要审视我们的系统,包括我们如何工作、如何创造、如何整合生产和供应链。资本、人力资源、知识等等要素都在那里,但是我们的行动必须有所改变。
线上线下密切互动,着力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国际展望大会(新加坡2021)邀请了来自新西兰、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埃及、巴基斯坦、阿联酋、新加坡、美国、德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70多位国际政要、知名学者、商界领袖、创业旗手。通过大会开幕式、“红西凤”主旨演讲、国际项目全球路演、“金马灯”荣誉大奖颁奖典礼、专题分论坛等重要环节,围绕诸多产业领域发表前沿演讲和案例分享。
(图:甘峰发表《中国-新加坡经贸合作展望2021》报告)
共同主办方、中国经济信息社在大会上发布《中国-新加坡经贸合作展望2021》报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丝路事业部副总经理甘峰发布报告并系统总结了两国建交以来在贸易伙伴关系、双边投资、金融创新、政府间合作项目、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未来中新多领域合作的前景和机遇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图:沙特利约•索曼特里•布罗佐内戈罗院长(Satryo Soemantri Brodjonegoro)发表主旨演讲)
印度尼西亚科学院院长沙特利约•索曼特里•布罗佐内戈罗(Satryo Soemantri Brodjonegoro)表示,借助国际展望大会的重要场合,思考创新对发展价值非常重要。他认为,如果印度尼西亚利用先进技术和流程,促进创新并过渡到知识型经济,其增长和社会发展可以升级为领先的、有竞争力的全球经济体。因此,“创新印尼(Innovating INDONESIA)”项目将与相关合作伙伴一起,识别、帮助、发展和资助那些能够加速创新、具有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项目。该项目将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协调团队(HUB),由经验丰富的创新业务专家领导,他们将支持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计划,以加速基于创新的业务的增长。“创新印尼”项目将鼓励私营部门、政府和大学之间在促进商业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举措中进行创新合作。
(图:张正董事长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陕西西凤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疫情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迁移与重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多种全球性挑战。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促进全要素合作,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球企业的普遍诉求。张正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新变化,资源环境约束的进一步加剧,传统制造业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们需要重新聚焦重点,找准改革关键领域,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推动“中国制造”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效率变革,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