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在宁夏西夏区启动,全力助推社区治理现代化
邻里有矛盾、基层有困难,怎么管?一场以“党建铸魂促发展 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红色引擎”在宁夏西夏区启动,全力助推辖区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党组织覆盖更广,基层治理更通畅,群众生活更便利。
(摄影:徐亮)
按照“人口规模适度、管理服务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宁夏西夏区各社区以党委(党总支)为统领,以综合网格或建制小区为单位成立网格(居民区)党支部,以楼栋(院落)为单元设立楼栋党小组,以邻里互助为纽带设立党建睦邻点,纵向构建“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居民区)党支部+楼栋(院落)党小组+党建睦邻点”一抓到底的四级链条,横向构建“社区(联合)党委—驻区单位党组织—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红色新兴经济组织”共治组织体系,设置综合治理网格433个,成立社区党委48个、社区党总支3个、社区党支部13个,组建网格(居民区)党支部161个,党小组305个,党建睦邻点227个,实现网格(居民区)党组织、楼栋(院落)党小组设置全覆盖,综合治理网格与基层党建网格“双网合一”,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科网格”治理新格局。
(摄影:徐亮)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要靠一批讲政治、善治理的基层工作者。西夏区以综合执法改革试点为契机,利用改革政策,为各镇街内设事业单位新增副科级领导职数32个,配备街道副科级组织委员6名,在区内公开竞聘各镇街综合执法中队长(副科级),充实镇街综合执法人员135名,有效解决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建立社区“两委”成员联审及动态管理机制,对社区“两委”成员实行资格联审全覆盖,培育储备社区后备干部113名。同时,他们实行社区、物业、网格、业委会等横向党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双向进入,将政治品行好、综合素质高的退休职工党员、物业公司骨干、包片干警、辖区单位骨干选进社区党委、网格(居民区)党支部,进一步优化基层工作者人员素质。
(摄影:徐亮)
巧用“一书三单”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西夏区采取社区党组织同商圈楼宇区域或驻区单位机构联建和运营企业带建等形式,推动整合辖区党组织联建共建,成立社区联合党委56个。在居民住宅区,依托社区党组织,采取联席会、议事会等形式,吸收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小微企业等多方力量常态议事,召开三级党建联席会议260余次,协调解决问题550余件。
地矿局社区,辖区七个小区老旧、基础设施差、治安管理难、物业引进难,社区多方协商、三级联动,采取拆小并大、七区合一的方式,有效化解治理难题,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工程。
二一七社区充分发挥社区联合党委议事协调机制,协调驻区单位宁夏核工业地质勘查院党委在创城期间投入13万元,实施路面硬化、小区绿化。
街道社区突破条块壁垒,充分联席驻地单位、行业部门和社会力量,推进行业系统部门与街道社区党建条块互动、双向用力、共促共建、资源共享。
(摄影:徐亮)
西夏区全力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制度,在西夏区党员双报到服务管理平台上,利用党建电子“云台账”推进制度落实落地。让党组织亮在网格(居民区)里、党员身份亮在楼栋(单元)里,实现在职党员和直管党员家庭户亮身份全覆盖;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1200余个。采取“正向激励+反向评价”的办法,对党员“评星定格”,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履行党员义务、服务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治理、共建文明城市等,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摄影:徐亮)
西夏区率先在宁夏建立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创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模式,实现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15个事项集中集约集成办理,设置法庭、调解室、仲裁庭等功能区,及时就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同时,不断优化组织体系,率先试点成立了9个镇(街道)级副科级综治中心事业单位,推动基层派出所长兼任镇街党委副书记,社区民警兼任村居副书记或副主任,使得群众有“诉”一处“求”,有“案”一齐“解”,让群众不再多跑路、常跑路,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约4000平米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已正式运营,入驻部门9个,接待来访群众1547人次,受理案件472件,办结416件,办结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