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熊歆:探索语言艺术的无限可能

2019年11月06日

图片1.jpg

全国一等奖!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组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EN-lightenment 演讲社社长(Co-president)、英语学院英语专业+卓越学院国际组织实验班的熊歆,以上外校选赛冠军、全国半决赛第二日排名第一的成绩进入全国总决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佳绩。

这次比赛中,熊歆说自己最大的成长是找到了个人风格。熊歆坦言,这次比赛让她知道了自己的水平,进入决赛之后,“标准不再是证明自己,而是更想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的力量传递出去。”她追求的是像TED TALK里面的演讲者一样,让自己的声音入耳、入脑、入心,“我更在意的是观众的共鸣。”

演讲的艺术:邀请你进入我的世界

熊歆似乎天生就有当好“演说家”的潜质。从小,熊歆就性格外向,喜欢和人交流。原本属于一家人的聊天,经常会变成她的个人show,家人们都逐渐变成她安静的听众。于是熊歆的母亲开始有意识地带她参加演讲比赛,加上熊歆从小体现出来的英语学习方面的优势,踏上英语演讲这条道路似乎顺理成章。熊歆获得第23届二十一世纪杯全国演讲比赛上海赛区季军

在演讲的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连续参加了第二十三届、第二十四届“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从上海赛区季军到全国一等奖,熊歆坦言这样的进步归功于自己摸索到了合适的风格。“之前的成功是因为自己有舞台经验,临场反应比较快,基本素质好,所以可以拿到一定的名次。但在后来,我会更看重演讲的整体思维,这决定了能否在一众人中脱颖而出。”所谓的整体思维,是要有自己的语言呈现方式。“进入全国赛的选手,都有很强的基本功,而想法的独特,是能够成功获得关注的重要的一点。”她仍记得曾经赛场上的一位选手对她的评价: “She let us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romance again (她让我们再一次相信浪漫的力量)”。她认为,有气势的大局观是一种呈现方式,从小事引发的浪漫感也是一种方式。从小的立意出发,用浪漫的情怀来引发观众共鸣,这是她的“Romance”风格,也是她最享受的演讲状态。

熊歆在第24届“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中的现场录音

如今再谈到“演讲”,她选择用“探索”这个词来描绘。演讲的过程如同玩电脑游戏“三维弹球”,每一次的开始,都会随着球的轨迹,触碰到所在世界的不同“点”。她认为从年幼到成年,每个人的世界都会逐步形成这样凸出的“点”,每个人也许不会深入探究很多的“点”,但是能借此更多地了解世界的全貌。演讲便如同游戏中弹出的球,带她不断摸索由“点”构成的世界边界。与此同时,“演讲也是一种非常温和的传播手段,像是给观众创造一个氛围,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身处这个氛围里面,朝你的方向走过来。”熊歆觉得这样的过程,就像是邀请别人走进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一样。

目前,她仍然担任着EN-lightenment 演讲社社长一职,带领社员们一起探索着言语的奥妙。在像家一样的社团里,熊歆从志同道合的伙伴身上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将演讲的艺术更好地传播出去。

图片2.jpg

熊歆与其他英语演讲比赛获奖选手暑期赴香港游学

暑期,她同此前演讲比赛的选手们一起,前往了香港中文大学参与了为期一周的夏令营,继续深入锻炼演讲技巧,探索着生活中的不同“点”,扩宽着自己世界的边界。

辩论的挑战:说服自己,说服别人

和辩论的结缘也非常奇妙。熊歆笑称自己嘴比较毒,“周围同学经常吵不过我,反过来我还能通过讲道理说服别人。”后来,高中母校选拔美式辩论的参赛同学,英语好又能言善辩的熊歆获得老师推荐,就这么一股脑地上了辩论场,从此开启了英语辩论的生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熊歆,和自己的队员们在不断摸索中收获进步,最后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上了大学后,她也一直在英辩社和小伙伴们一起打辩论。

图片3.jpg

熊歆在EN-lightenment 演讲社

和演讲不同,辩论“可能会更有侵略性”。参加辩论时,需要列举确凿的事实,再以清晰的逻辑,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辩手自己内心中可能都不支持自己要辩论的观点,所以“先说服自己,然后再去说服别人”,这在熊歆看来很神奇,也让她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着语言的力量。在去年在上外举办的上海国际辩论赛上,熊歆不仅作为选手参加了比赛,还担任了组委会副主席,这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当身份从一位辩手转化为组委会的一员,亲身参与活动筹划后,她才意识到其中的“事务繁杂”:协调任务,交接工作,管理财务……但幸运的是,熊歆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辛苦的同时,熊歆收获了深厚的友谊,在和评委的交流接触中,她对英语辩论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图片4.jpg

熊歆在第二届上海国际辩论挑战赛上担任副主席

如今,演讲和辩论已深深融入了熊歆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在演讲和辩论中频繁转换着频道,这有时让她感觉自己“脑子都转不过来了”,演讲时气势汹汹,辩论时反而缺乏气场,快速调整状态、寻找两者的平衡,她一直在努力。

主持: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体验

熊歆兴趣爱好广泛,舞蹈、戏剧、展览等艺术活动使她的大学生活格外充实。从小练习拉丁舞的经历,培养了她的台风与自信。就在2018年上外招生宣传片中,熊歆也展示了她的舞蹈功底。此外,她曾在飞那儿话剧团和朋友们一起排演过新生戏,带着编剧与演员的双重身份亲身体验舞台剧艺术。大一暑假在伦敦学习的熊歆,也特意赶到爱丁堡参加一年一度的爱丁堡戏剧节,观看半交互式情景剧Midsummer,感受“故事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周末,她会跑遍上海去看各种不同的展览,并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

并且,各类英语相关的竞赛中也少不了她的身影。去年,在卓越学院邓惟佳老师及国际关系学院孙璐老师的指导下,熊歆和她的队友们获得了第三届“外教社杯”上海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一等奖。

图片5.jpg

熊歆暑期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交流学习

图片6.jpg

熊歆参与拍摄上外招生宣传片

因为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幼时的少儿频道主持经历,熊歆再次拿起话筒,开启了一段同样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体验——主持。刚进大一时,她“第一时间就去报名了主持人团”。海外交流心得分享会、十大歌手决赛,还有运动会开幕式……两年多来熊歆已经主持了不少活动。和演讲一样,主持人的工作也是向观众传递信息。但与带有主观色彩的演讲相比,“主持中的信息是客观的,是不能更改的”,让观众愿意听主持人说话的同时把关注的重心放在节目上,熊歆还在不断地摸索。

图片7.jpg

熊歆主持2019级新生军歌大赛

不断丰富的主持经历让她无论在舞台表现还是控场能力上不断成熟。在今年的2019级新生军歌大赛,她便是主持人之一。她坦言,在之前的主持经历中,会比较在乎自己的个人表现,但在这次晚会上,她更关注的是整体团队的表现。“从分配串词到带领大家训练,我会注意听每个人的部分,也经常思考碰到现场意外怎么补救。现在作为团中的‘老人’,需要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把整体效果呈现地更好。”在晚会经历中,她也凭借自己的主持经验和应变能力解决好每一个潜在的主持“危机”,使每一场活动都能不留遗憾。

图片8.jpg

在演讲、辩论、主持中,熊歆不断探索着“说”的艺术。谈及未来的规划,目前正读大学三年级的熊歆给出回答是:传播学。“我之后比较想继续深造,读传播学,或跨文化方向。人和人的想法如何交流、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更好的把信息传递给别人,我对此很感兴趣。”在她看来,传播是方式,社会是内容,语言是桥梁。以语言为工具,以热爱与兴趣为依托,发挥跨文化交流优势,熊歆的未来还有无数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