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新国货的全球化雄心

来源:瞭望
2019年10月02日

201910021533109_cross_iphone4.png

小朋友正在参观蒙牛呼和浩特和林基地


  ◇“新国货”走出去意味着企业在研发、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更高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仅仅针对国外市场,而是要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标准统一
  
  ◇“我们期待早日让中国建成世界乳都,让新国货成为中国乳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彻底改变国内外消费者的旧有认识。”

  
  “是否已克服2008年乳业质量危机后消费者对中国乳品形成的偏见?”2019年7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媒体向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卢敏放回答说,我们总是希望向当地展示最好的、最高端的和高水平创新的产品,由此来改变他们对中国产品的偏见。
  
  这一问一答间,既有国人对国产乳品信任不足的现实折射,也可窥见蒙牛积极全球布局产业链,打造“新国货”的底气和雄心。
  
  “如果要用一个新概念来替代传统的‘中国制造’,‘新国货’或许比较合适。‘新国货’信仰品质,注重核心技术,在中国不断升级的新群体消费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卢敏放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以我为主”配置全球资源
  
  近年来的中国乳业市场上,“奶业振兴”一词频繁出现——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快奶业振兴。《意见》提出,到2020年,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奶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奶源自给率保持在70%以上。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央频繁提及“奶瓶子”,原因在于我国乳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全产业链都面临发展瓶颈:耕地面积有限并优先保口粮,奶牛单产水平与奶牛质量较低,造成了奶源缺乏、供给有限;加之11年前的信任危机影响犹在,国人纷纷将消费目光转向国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进口依赖。
  
  数据显示,我国乳业奶源的自给率由2008年的91%,跌至2018年的67%,下降了整整24个百分点。
  
  从中长期来看,有学者对本刊记者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饮食结构继续改变,我国对乳品的消费量将逐步攀升,进口也会随之适当增加,要在2020年实现奶源自给率70%的目标难度不小。
  
  对乳企而言,这种形势意味着能否在世界范围内有效进行资源布局,关乎生存。
  
  一方面,过去几十年,乳业区域化色彩很重,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主要奶源地各有所长,但各自为战。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居民乳品消费水平仅为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预计到2020年乳品消费市场将扩大近1倍,潜力巨大。
  
  基于这一状况,卢敏放认为,完全可以“以我为主”在全球配置资源,思考哪些国家应该更多地去种植,哪些国家养殖,哪些国家加工,等等。还要深入考虑每个国家的市场潜力和土地承载力、环保压力、养殖方式等,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重塑国际产业价值链
  
  9月16日,美国《财富》杂志网站报道,蒙牛提出出价10.3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贝拉米食品公司——婴儿配方奶粉制造商贝拉米有机食品公司的母公司。
  
  作为中国国际化时间最早、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乳企之一,蒙牛将国际化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之一。
  
  在资源端,全产业链布局国际优质奶源。
  
  目前,蒙牛已完成多层次优质奶源地布局。在新西兰,设立了特仑苏专属牧场;在澳大利亚,旗下富源国际收购了出口导向型乳品加工商Burra Foods;在阿尔卑斯山,建立了蒙牛瑞哺恩奶粉的奶源地;在丹麦,从2012年起,建立奶源基地。
  
  有了扎实的奶源基础,再联动产能布局,蒙牛就形成了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强大生产力。2019年蒙牛中期财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新西兰生产基地,加上去年年底正式运营的印尼生产基地,年产能已达1027万吨。
  
  在生产端,整合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布局国际化的创新研发体系。
  
  以丹麦为例,2012年与丹麦阿拉福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成立中丹乳品技术合作中心,致力于创建一个多方合作、知识传播、经验分享、项目创新的技术平台,以国际化的牧场管理经验和标准,定义高品质奶源。
  
  7年来,蒙牛引入丹麦一系列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经验和理念,将精益管理及Arla Gaarden质量管理体系成功植入到集团牧场,全面提升了牧场运营水平及质量安全管理的体系;特别是对标学习丹麦牧场SOP,创新制作的《蒙牛牧场SOP手册》的成功推广,帮助一些中外牧场建立和规范了标准化操作流程。
  
  在消费端,打造线上线下营销强执行,有效拉动国际与国内销售,并实现了从海外奶源到当地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打通。
  
  9月22日,有着“乳业联合国”之誉的国际乳品联合会,成立百余年来迎来了首位中国董事——卢敏放。在卢敏放看来,以此为机,中国乳企将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乳业治理体系中,积极推动乳业技术革命和供应链、价值链重塑。
  
  创新打造“新国货”
  
  对于中国奶业曾经存在的“质量洼地”现象,以及一度导致国内消费者信心受损。财经作家吴晓波说,“新国货”走出去意味着企业在研发、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更高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仅仅针对国外市场,而是要实现国内外市场的标准统一。
  
  卢敏放就此向记者表示,在全球化发展中,蒙牛达到国际品质标准的同时,也一直坚持同线、同标、同质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坚持在‘新国货’的打造中,助力中国乳业发展。”
  
  经过过去十年的产业突进,我国乳业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但仍存在不少“卡脖子”环节。
  
  苜蓿草作为“牧草之王”,一直被牧业作为奶牛的高营养粗饲料,是奶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国内苜蓿草自给率不足50%,且质量较低。国内乳业对于高品质苜蓿草的需求更多依赖美国等地的进口。可以说,苜蓿草关乎国家乳业发展的命脉。
  
  2018年,蒙牛与呼和浩特市合作,开始承担起“呼和浩特市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项目对标美国进口一级苜蓿,已取得若干研究成果。未来,蒙牛将积极探索高产优质苜蓿草种植及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国内乳业获供优质高产的饲用牧草提供助力。
  
  9月27日,蒙牛在北京成立营养研究院。卢敏放介绍说,研究院将开展前沿性的营养健康科学研究,通过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研发合作平台,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推进科研合作,把最新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成果用于新产品开发,最终实现通过建立统筹协作机制,实现营养科学的产业化。
  
  “我们期待中国早日建成世界乳都,让新国货成为中国乳业乃至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彻底改变国内外消费者的旧有认识。”卢敏放说。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cdoffice@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