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走进宜兴茶园。
感知文化,亲身参与,加深理解和友谊。11月16日上午9点,采访团刚来到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就听见锣鼓阵阵,鞭炮齐鸣,原来这里正在举行陶瓷开窑仪式。龙灯队舞起狮子闹起龙,还原了历史长河中古朴的民俗风,也收获了外国记者照相机不停的“咔嚓咔嚓”声。“歪果仁”们穿梭在舞狮队伍中还不够尽兴,有的干脆自己敲起锣来打起鼓。
热闹过后,大家又被宜兴的紫砂文化所吸引。朴素古雅的紫砂壶,洋溢着陶瓷的魅力;清雅怡人的茶香,滋润着厚重的文脉。“我真想把这里打包带走,慢慢品味。”乌克兰籍中阿卫视主持人艾琳娜说。
在张家港凤凰镇河阳山歌馆,外国记者饶有兴致地欣赏了由“非遗”传承人带来的“古老活化石”吴歌代表——河阳山歌。一曲唱罢,引来台下观众阵阵掌声。“我虽然听不懂,但是欣赏着她们的表演,举手投足间,我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思。”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陈家韵说。来自阿塞拜疆独立新闻集团的拉法特·拉斯塔莫夫深有感触:“我家乡的民歌同样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感觉很亲切。这里由政府出资建造博物馆,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值得我们学习。”说着,拉斯塔莫夫也即兴唱了一段。
洋河酒厂的酿酒师傅演示古法酿酒。
在洋河酒厂,记者们听美人泉的传说、观酿酒车间、品72度洋河原浆、看百年酒窖、探索中国酒文化。酿酒师傅从选粮、制曲,到酿造、储藏,每一个环节都坚持沿用老工艺、纯手工酿造,匠心匠艺让记者们敬佩。
一杯原浆酒穿喉,酒不醉人人自醉。《曼谷时报》记者斯蒂芬·斯蒂尔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喝起来很顺畅,非常舒服。”《韩国先驱报》记者任恩别表示:“我知道在中国,对远方的客人会以酒相待。我品了原浆酒,也就当作收下江苏人民的美意了。”
18年前,《菲律宾星报》记者李天荣曾来过江苏。他告诉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记者&Now君:“我对江苏的印象太好了!”同时,他也对“Hi Jiangsu”活动给予好评。“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外国媒体更加客观地报道江苏的美好和发展,应该多多举办。回到菲律宾后,我打算邀请菲律宾主流媒体来江苏访问,与江苏相关部门开展合作,这是介绍和了解江苏很好的方式。
“一滴水里观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正如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力群所说,“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中外交流日益密切,江苏走向世界的脚步越来越快,外国记者实地领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感受风土人情,体验文化魅力,以客观精彩深入的报道向世界传播美好江苏的深刻变化、发展风貌和未来前景,必将进一步推动江苏与世界各国在更多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外国记者的参观报道也能增加他们的海外影响力,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技术总监方堃表示:“我们愿意通过海外媒体的报道为更多国际上的同行所了解,拥有更多合作机会。也希望通过多元化国际化的联合研发以增进研发实力。”
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新路说:“此次外媒访苏团来宿迁参观,有利于我们扩大海外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据了解,江苏苏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建成1500亩精品花卉种植基地,目前正在与韩国有关企业接洽,开拓出口业务。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对外国人越来越有吸引力。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得益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巴基斯坦在电力和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人民已经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希望今后我可以再来江苏,采访在江苏的巴基斯坦人以及与巴基斯坦开展合作的企业,为巴基斯坦人民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的江苏。”离别之时,巴基斯坦Jang报业的记者侯成恋恋不舍。
“眼见为实、由衷赞叹、后会有期、常来常往。”这是访苏外媒记者临别前的心声,也是中国江苏开放式姿态的自信与友好。
外媒记者在宜兴。